-磕头机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5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帖旧照] 流淌在中国石油人的血液里 传承的力量

[复制链接]

4

主题

8

帖子

3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9-21 19:38:0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头顶天山鹅毛雪,面对戈壁大风沙”需要的不仅仅是毅力,更需要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已经流淌在中国石油人的血液里。——编者题记
  精神
 解放思想打破框框上
  土法上马因陋就简上
  争分夺秒抢着时间上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上
  遇到困难迎着困难上
形成
  女工的身影遍布会战现场,常人看似难以克服的困难,她们却以微笑面对。
  女钻工形象登上1972年第11期《人民画报》封面。那个在钻塔上戴着安全帽、向远方呼唤的女钻工叫赵恩生。1970年10月20日,赵恩生来到扶余,开始由一名北京下乡知青向油田工人的转变。当时,油田80%以上的工人是知青,且往往是各公社的佼佼者。
1970年5月,千名解放军和万名知识青年会师松花江畔。
  由于一下子新增上万人,原有生活设施严重不足,指挥部领导组织人员挖地窨子、搭马架子和柳条席棚子解决住宿问题。每人每月只有25元生活费,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没人叫苦叫累。
  会战开始后,原油产量猛增,为了解决外输问题,需要铺设一条穿越松花江的管道,穿江段长800米、重48吨。4000名会战青年硬是靠肩膀将这条“油龙”抬了过去。
  2014年,扶余采油厂复原了这个结构完整的地窨子。老同志回忆说:“下雨天,半地下的地窨子里都是水,晚上睡觉时,脸盆和鞋都能飘起来。”
  扶余采油厂的地窨子如今已成为弘扬优良传统的企业精神教育基地。
  参加过会战的老同志向年轻人讲述当年的故事。
  “七〇”石油大会战期间,万名会战将士喊出“宁可筋骨断,誓死夺取一百万”这一吉林油田历史上最响亮的口号。会战的第二年,口号变成了现实。

  “五上”精神形成于吉林油田1970年至1972年的“七〇”石油大会战时期。
  1970年年初,在备战备荒的背景下,为防止一旦爆发战争燃料供应不足,吉林省与石油部商议,在扶余油田(吉林油田前身)打一场石油大会战,将原油年产量由20万吨提高到80万吨以上。
  1970年5月2日,万人誓师大会在扶余隆重召开。史料记载,誓师大会后,百里油区到处是“钻机隆隆震天响,战旗猎猎迎风扬”的繁忙景象。在资金、设备、技术等都极为短缺的年代,参战队伍分别喊出“解放思想打破框框上”“土法上马因陋就简上”等响亮口号。经会战指挥部归纳整理,形成影响几代吉林石油人的“五上”精神。
  在“五上”精神的激励下,大会战创造了无数纪录。会战仅18天,日产就翻了一番。5000立方米地下储罐坑槽、输油管道沟都是会战队伍挖出来的,800米长、48吨重的穿江管道是4000名会战青年抬过江的,固井水泥供不上人们就用自行车推、用肩扛……
  老同志回忆道:“当时也不知道哪里来的那股劲,一个会战接着一个会战,捷报一个接着一个,分配任务时都来不及发文件,都是打电话或口头下达。那种精神,是金子也换不来的。”
  原油年产量由20万吨提高到110万吨只用了2年时间。
  影响
  “七〇”石油大会战至今的几十年时间里,由于资源品位差等因素影响,大大小小的石油会战一直与吉林石油人相伴。
  最为典型的就是2000年、2001年两个冬天,在极寒天气下展开的由百支队伍、千台设备、万名员工参加的英台大会战。这次会战建成了吉林油田第一个百万吨采油厂,在上世纪90年代末几乎走投无路的形势下,实现了历史性转折。
  如今,吉林油田迎来了又一个困难时期。面对严峻挑战,吉林油田赋予“五上”精神以“改革创新、科学求实、艰苦朴素、无私奉献”的新内涵,如同一剂强心剂,激励全体员工万众一心,共渡难关。

分享到:  微信微信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磕头机  

GMT+8, 2024-5-2 06:19 , Processed in 0.39742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