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磕头机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没错,我是油田子女。

[复制链接]

3

主题

5

帖子

1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8-21 06:54:3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豪气与软弱的矛盾体
即使我们感慨“工资都去哪了”,站在外人的角度看,油田子女绝少为生存而担忧,父母的工资不会让他们的日子太苦,所以油田孩子不小气,有豪情。但并存的问题是,没有经历过苦难,他们缺乏社会上孩子那种釜底抽薪敢打敢拼的勇气,面对现状很容易妥协。

2.自给自足养成的满足感。
早期的油田几乎是个独立的“小社会”,从抽油机到洗脸盆、卫生纸都可以自己生产,社区有自己的学校、医院、公园、电影院、活动中心,生老病死都有油田照顾。很多油田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在食堂用饭票排队打饭,提着瓶子去管理科打酱油。满足感造成隔离感,他们对这个社会的理解程度,有时候难免像是“打酱油的”。

3.独特的饮食习惯。
油田员工来自五湖四海,集中的工作生活,又把各地的饮食习惯掰碎了揉烂了,改造成具有油田特色的饮食习惯,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一碗“八分厂凉皮”,几乎是每个油田孩子舌尖上的油田味道。

4.油田特色的启蒙教育。
油田孩子打小儿就知道运输、油建、基地、井下这类奇怪的名字,外人听来“不明觉厉”。也有人会问:为什么要住在井下?你当然不能指责他少见多怪,因为小时候的我们自己也说不清“井下”究竟是个什么工作。我们还和小伙伴玩过“搭井架”的游戏,正应了那句俗话:三岁看老。

5.圈子:
油田孩子自小就在一个圈子里生活,上油田的幼儿园,油田的小学,油田的中学,“最具吸引力大学排行榜”第一名一定是石油院校,印象中甚至连老师都以油田子弟为主。工作了,动不动就碰到小时候的玩伴。出来买房子,也爱扎堆儿买同一个楼盘。江山易改,圈子难移。

6.粗放式的教育管理。
油田工作区域辽阔,孩子们最常问的问题就是“爸爸去哪了”,爸爸妈妈不在身边,教育只能靠爸爸的爸爸,妈妈的妈妈了。“隔代亲”的家庭关系,让很多孩子更亲近爷爷奶奶。父母教育的相对欠缺,多多少少影响了教育的“精细化”。

7.油田普通话。
方言是文化的载体,油田方言融合了以各地口语,是油田孩子另一个显著的标签。但是他们最出色的还是普通话,听他们聊天,你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是大城市的人。

8.归属感凌乱。
很多油田孩子最头疼的是,不确定自己究竟算哪里人。他们的经历一般是这样的:父母来自五湖四海,亲戚到处都有,但那里与他们几乎没有牵连;自己出生在一个地方,在另一个地方长大,换另一个地方工作。归属感来源于方言,风俗及血缘关系,如果按照这个标准,只有一个地方归属最合适:油田。

9.又爱又恨的荣誉感。
因为从小生活在这里,油田孩子的荣誉感很强,这个企业对他们来说是又爱又恨,恨的时候只许自己骂,但不许外人说三道四。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出差开发票,起头写“胜利油田”,服务员一个劲地追问:是东营市吗?怎么写?自己也会在心里酸酸地嘀咕一句:这么大油田都不知道,你能干撒?

10.单纯。
油田孩子从小忍受孤独与寂寞,一旦遇到别人给予的丁点温暖,就会立刻沦陷其间,然后推心置腹,恨不得掏出心窝子来。山沟里上班的时候钱花不出去,进城了犒劳自己也不懂收敛,总被人当成油大头,很傻很天真。



我们生长在油田,看着抽油机、坐着公交车、听着钻井声,讲着普通话度过童年、少年......我们知道:基地是油区中心,不是搞科研的地方;知道采油、钻井、井下、炼油厂、天然气、供水、供电这样别人貌似奇怪名字(其实我们自己不觉得奇怪很正常)的地方,知道孤岛并不是孤独的小岛,而是一个记载着曾经的无限荒芜的一个地名......

有一位老师的话:其实你们油田的孩子是可怜的,既没有大城市孩子的见多识广、又没有农村孩子的吃苦耐劳……
但是我觉得我们在这样特定的环境下长大(不用说,大家都知道有很多方面油田和别的地方很不一样),形成了我们的独特的一面。我们是不一样的,但同时我们也是很优秀的。

虽然油田的孩子的生活条件比较优越,但不代表我们是娇生惯养的一代,也许有些油田子弟可能如某些人所说的那样娇气自傲,但是不代表所有的油田子弟都是这样。我们见证了父辈的辛苦,我们理解前线工人的劳碌,我们也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为我们成长的油田我们的家乡做些什么。我们父辈的精神在我们身上也有延续,我们坚强依旧,我们仍然会努力奋斗,我们的骄傲只会源于我们的优秀。

我们来自油田,不论是东北黑土地上的大庆辽河,还是华北平原的华北大港,或者是黄河两畔的中原胜利.......我们都生长在熟悉的磕头机(好怀念)和钻塔旁边。采油、钻井,、油建、井下、物探、测井、炼油厂......这些熟悉的名称是我们生活成长的地方。

虽然我的同学们很好奇:我们的父辈曾经远离家乡,来到油田会战,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在荒地上打造了一座座石油城市。曾经的帐篷被高楼所取代,也给油田所在的地区带来了相当丰厚的经济力量。

油城的美丽大家有目共睹,不信的话,大家可以对比一下80年代的油田和如今的油田有多少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我们离开了熟悉的油田(在油田上学的同学毕竟是少数),来到不熟悉的城市继续求学,但也是会一直记得自己是油田的孩子,我们与石油依然有割不断的情缘。

我们油田人来自祖国的五湖四海,同样,我们可以领略到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相似的生活经历决定了我们油田子女的特征,见到兄弟油田的同学感觉十分的亲切,毕竟是相似的生活经历。所以能够在这个学校里找到一个油田的孩子是我一直以来的希望,可是到现在也没有找到也是我的一个遗憾。

但是至少,如果以后有油田学生作为新生再来时,希望我的存在不会让他们感到孤单。即使大家不是一个省的,但是感觉上却比一个省的老乡要亲。我们都是在磕头机和钻塔旁边长大的,虽然离开了熟悉的油井,但是我们身上的石油情是永远不会消失的,这是联系于我们每一名成长起来的石油娃娃的纽带。

在全国各油田子弟群里,有这样一些帖子,帖子中有些人对我们油田子女有偏见,我想是他们不了解我们,我们虽然成长于70后80后90后,但是我们不是只知道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我们懂得辛苦,懂得分享,懂得理解,也懂得奋斗。不管走多远,我们的心都还是惦念着养育了我们长大的胜利油田。
分享到:  微信微信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磕头机  

GMT+8, 2024-5-2 23:33 , Processed in 0.40575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