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磕头机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地勘单位发展:事企混合制已走到尽头 !

[复制链接]

9

主题

12

帖子

6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4 18:23:1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香烟「阿诗玛」 于 2016-12-24 18:35 编辑

事企混合运行体制真的已走到尽头了吗?
地勘单位面临的真实问题都有哪些?
改革之下,我们应该怎样寻求发展机遇?

出自2016年中国矿业全产业链大会地勘论坛主题报告
文 | 徐文喜

  一、地勘单位发展历程与现状

01地质队伍人数变化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地勘行业主要分为能源矿产地质勘查,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水工环地质等矿产地质勘查,基础地质勘查,工程地质勘察和地质勘查技术服务。


三起三落
地勘队伍人数变化:

建国前,290多人。
1952年,17788人。1960年,61.9万人,
1965年,38.7万人,1980年,74.1万人,
1997年,53.9万人,2015年,50万人。
••(引自陈毓川)

02地勘工作改革,至今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86年专业化改组
提出:1979年在全国地质局长会议,孙大光部长:“按专业化分工原则改组地质队伍,通过经济合同组织生产协作。”
目的:以地质找矿为中心,改变片面追求钻探工作量的做法。
方式:将综合地质队一分为二,改成地质调查队和探矿工程队。
结果:大多数单位分开几年后又合二为一

第二阶段:1987-1998年企业化改革
提出:1987年,地矿部《地质工作体制改革总体构想纲要》,提出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总体方案。
目的:解决地勘生产能力的过剩,事业单位体制与商品经济下弹性任务的矛盾。
方式:建立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

三包、一挂、一补

三包:
一包上交节约额或利润(即节约额分成) ,主要是地质队向局上交;
二包固定资产增值率,不包括房屋固定资产;
三包国家下达的地质工作任务。

一挂:
地勘单位经济效益与工资总额挂钩;

一补:
对地勘单位的“其他支出”通过核定给予明补。

三项基金制度:
生产发展基金,用于购买设备等;
职工福利基金,用于职工的集体福利;
奖励基金,用于奖励职工个人。
体现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结合。
结果: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种调整。

第三阶段:1999-2012年公、商分体运行
提出: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办发〔1999〕37号),组建中国地质调查局,地方地勘单位属地化管理。

公益性地质工作:由国家出资开展的地质工作,其成果不具有排他性,无偿向社会提供使用;
商业性地质工作:指商业性矿产勘查,具有排他性,可获取探矿权收益。
目的:国家出资开展公益性地质工作,商业性地质工作交给市场。

方式:组建中国地质调查局,重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勘队伍属地化;地质勘探费作为“基数”留给地勘单位,但不再下达国家地质工作任务。由事业单位转为企业的过程中,继续享受事业单位的各项税收政策。

原地矿部在各省(区、市)的地勘队伍由中央政府管理转为地方政府管理。

包括:
31个厅局级地勘单位;
760个县处级地勘单位;
职工总数38.52万人(其中在职22.53万人、离退休15.99万人)。

工业部门地勘队伍: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经贸委管理的国家局所属地质勘查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国办发〔2001〕2号)
大部分实行属地化管理;
约25万人留中央部门管理,约9万人。

“黄金十年”:
2003-2012年矿产资源需求呈爆发式增长。
“戴事业的帽子,走企业的路子”。
属地化管理后,收入总量、地勘费投入、市场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了26.7%、26.7%和28.8%;净资产总量年均增长率为22.2%。(国有地勘单位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国土资源部咨询中心)
结果:地勘行业整体实力壮大,服务领域扩展,为后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第四阶段:2013-----现在  分类改革

2011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

2013年11月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

据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调研(彭齐鸣等):

截至2015年底,全国23个省基本完成了国有地勘单位的分类工作;
剩余8个省区2016年也陆续完成分类或直接改革(如辽宁省);
中央管理国有地勘单位:各行业进度不同多数尚未公布分类结果。



已完成的407家地勘单位分类中:

公益一类占30.5%;
公益二类占63.1%;
生产经营类占3.2%;
待定的占3.2%。

03地勘单位现状
“百局千队”:至2015年底,全国有110家厅局级国有地勘单位,具有地质勘查资质的事业性质单位1117家,具有各类地勘资质的地勘单位2640家。

9大系统:地矿、有色、冶金、煤炭、油气、建材、化工、核工业、武警黄金部队。
50万在职职工(不含油气)。(据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调研组)


  二、地勘单位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01矿产勘查投入下降,地勘单位经济下滑
非油气地质勘查年度投入
(据国土资源部2015年勘查成果通报)

非油气地质勘查资金投向
非油气矿产勘查年度钻探工作量
非油气,2015年比2012年年度投入:

地质勘查:减少35.7%,平均每年减少11.9%
矿产勘查:减少42.0%,平均每年减少14.0%
社会资金:减少45.9%,平均每年减少15.3%
钻探工作量:减少49.8%,平均每年减少16.6%

找矿难度加大,成本增高。以铜矿为例:
2001-2005每万吨需投入44.3万元;
2011-2015每万吨需投入213.7万元;
成本增加4.8倍。
(据地调局发展研究中心)


02地勘单位获取探矿权困难
普遍实行招拍挂方式出让探矿权,无论是否为国家出资形成的矿产地,一律招拍挂。
地勘单位由于资金实力有限,难以取得探矿权。
地勘单位原来自有的优质探矿权大部分已与公司合作,剩余的多是质量不高的“鸡肋” 。
风险勘查资本市场建设滞后,地勘单位只能处于打工地位。

03事企混合运行体制已走到尽头
“戴事业单位帽子”,使地勘单位因迷恋财政补贴而养成了“小富即安”的观念。
地勘单位效益增加,但机制没有改变。
科技创新乏力,激励机制缺失,核心竞争力不强,错失了发展机遇。
廉政风险。

04队伍庞大、专业雷同,勘查能力过剩
虽经多年改革,全国国有地勘队伍“百局千队”格局没有改变,在职职工规模没有改变。
原来的科研所、区调所、测绘队、实验室、水文队都成为综合队,从事矿产勘查工作
原来多种经营办的宾馆、工勘、企业、公司产业绝大部分已关停。
队伍结构相近、产业单一,只能同质竞争。

05勘查施工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日益突出
出于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自然保护区面积大幅增加,并与重要成矿带重叠,勘查项目陆续退出。
勘查项目大部分位于公益林区、基本农田、草原,环境压力增大,审批周期长,补偿成本高。
黑龙江: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省面积的17%,其中大兴安岭占28%,小兴安岭占21%。另外还有国家重点公益林、基本农田。
广西新政策:矿权审批会签制、强制退出制。

06改革进入实质阶段,面临人才流失
在地勘事业单位转企过程中,技术骨干的去向:
提前退休
调入保留的事业单位
被矿业公司高薪挖走
转到其它行业
留在原单位

07取消资质要求,打破了国有地勘单位的垄断地位
取消资质要求:
矿产资源勘查实施方案编制(国发[2015]58号)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制(国发[2015]58号)
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制(国发[2015]58号)
矿山储量年报编制(国发[2015]58号)
建设项目压覆重要矿产资源评估报告编制(国发[2015]58号)
矿产资源开采报告编制(国发〔2016〕11号)

2016年4月国务院发布“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天津、上海、福建、广东等地试行:
取消除金矿、铀矿、油气、稀有稀土勘查以外其它矿种勘查资质要求。

国土资源部仍在继续做精简行政审批,其中地质勘查资质及审批还有被取消的意向。

  三、地勘单位发展的机遇

信心来自两个不变:

矿产资源需求基本面没有变
地质工作基础地位没有变

中国能源与重要固体矿产需求峰值点(零增长点)预测(据中国地质调查局)

01传统矿产需求仍居高位
铜、铅、锌、钨、锡、镍、金等传统矿产虽然需求下滑但仍将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到2025年)高位运行。
矿产勘查目标应由追求矿床规模调整为追求矿床质量,寻找有经济价值的矿床。
及时放弃需求过剩、品位低、埋藏深、开采条件不佳、开采环境恶劣的矿床。

02新兴矿产需求快速增长
锂、钴、“三稀” 、石墨金属等新材料矿产和地热、铀等绿色能源需求快速增长,形成新的勘查热点。
逐步开放油气、铀矿勘探开发市场,引入社会资本打破行业垄断,为地勘单位提供了新的机会(矿产资源十三五规划)


03民生服务领域需求扩大
国家新一轮基础设施投资热潮兴起,国家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扩大了民生服务领域需求。
地质工作从传统地质向大地质转变。
从单一的矿产勘查向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城市地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等广义地质工作转变。

04地勘单位改革激发内在活力释放
矿业金融市场逐步完善,社会融资和获取探矿权、采矿权更加方便,改变打工者地位。
与下游的矿业公司联合、重组,转身为矿业公司的勘查公司,增加抵抗风险能力。
组建专业技术服务公司,在细分的勘查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科技创新、“互联网+”,带来先进找矿理念和技术,提高找矿效率,降低勘查成本。
苦练内功,提高核心竟争力,应对市场开放。
配矿权,傍大款,练内功


05倡导绿色勘查 缓解生态环境保护矛盾
减少探槽对地表植被破坏:
以钻代槽:便携式钻机、水平钻探、基岩浅钻;
航空物探(磁、放、电)+钻探;
地面物化探(加密)+浅钻;
树立环保理念,探槽回填、植被恢复、钻场清理,尽量把对环境影响降到最低。

06一带一路为境外矿产勘查提供了新机会
走出去:抓住矿产品市场低潮期机遇购置资源;
本土化:不要把国内管理方式、技术规范带出去;
总结经验教训,少走弯路;


分享到:  微信微信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磕头机  

GMT+8, 2024-6-14 19:16 , Processed in 0.339756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